9月30日下午,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不锈冷轧厂冷连轧作业区,一卷3毫米厚的钢板,经过6道工序13个道次,被“擀”成了0.25毫米厚的带钢。这里,能够生产全球最高等级的不锈钢冷轧板,而同样“牛”的还有班长牛国栋。
像往常一样,牛国栋在生产现场处理完技术难题并巡检一番后,又匆匆来到“牛国栋创新工作室”与成员们研讨项目。这间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陈列着部分技术创新成果,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琳琅满目的奖章与证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三晋工匠、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一项项荣誉见证着这位“牛人”的奋斗历程和不凡成就。
(资料图)
10年前,太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填补国内空白的宽幅光亮板生产线。由于自主核心技术跟不上,以致起初操作时问题不断。关键时刻,牛国栋主动请缨担任了宽幅轧机大班长,开始对设备进行调试。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工友们仍然记忆犹新,“这项任务太重大了,可不是任何人都敢挑、能挑得起的。”
仅仅不到一个月,牛国栋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一次过钢成功,试生产15天后即开始正式投产,创造了单机架轧机调试时间最短、投产最早、产品质量起点最高纪录。
ba板是不锈钢产品中的高端产品,被称作不锈钢中的工艺品,对尺寸和光洁度要求非常高,市场上论米卖,价格不菲。但ba板生产命中率低,要进军高端市场必须先突破这一障碍。
为此,牛国栋多次去优秀企业学习,同下工序的纵切和检验工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经过不断地探索、试验、总结,牛国栋找到了解决ba板表面光洁度和板型控制等问题的方法,即“轧制过程中提高ba板命中率操作法”。此操作法被推广普及后很快收到实效,仅半年便创效450万元。
多年来,牛国栋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下了诸多“第一”:控制悠卷断带“五步法”,成功解决了钢卷质量控制问题,每年可为企业减少损失710万元;“焊缝连续通过五机架连轧机一减二抬三调整”操作法创效1026万元,被评为山西省“五小”竞赛一等奖……
“牛人”也需百炼,方能成钢。
牛国栋的起点并不高。1997年,从原太原冶金工业学校轧钢专业毕业的他走进太钢,成为了一名轧钢工人。当时,没有实践经验的他因许多工作“拿不起来”,没少挨师傅批评。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不服输的“牛”劲儿被激了起来。
“不想被瞧不起,也不想‘差不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回忆起那段艰苦奋斗、艰难赶超的日子,牛国栋依然历历在目。书“啃”了一本又一本,师傅们被请教得“不耐烦”,下班后在工作现场一揣摩就是两三个小时……不到一年,牛国栋就成了班组的技术能手,在太钢集团技术比武中连续两届蝉联冠军。
参加工作至今,厂里的冷轧机已更新了四代。对牛国栋来说,每次新设备的启用都是挑战和超越,使他从一名普通轧机工人蜕变成轧钢一线的高级专家。
牛国栋深知,搞技术创新,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牛国栋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此后,他带领团队攻难关,解难题,开展“一月一课题,一月一攻关,一月一总结”活动,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优化轧制工艺、创新操作方法,累计完成创新项目150余项、总结推广操作法25项、发明专利授权16项,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让牛国栋引以为豪的是,经过创新工作室这座“熔炉”锻造,一大批普通轧钢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仅他一人就为厂里培养出5名高级技师、22名技师和50名高级轧钢工。“牛师傅让我们相信,普通工人也能在中国‘智’造中占有一席之地!”徒弟李竹说。
工作室的墙上,醒目地写着牛国栋团队的座右铭:“创新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正是这样一群怀揣匠心的领跑者,挑战一个个“不可能”,让民族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去年,我们把总结的先进操作法应用到了生产中,成立了‘冷连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项目组,实现年创效益240万元。”牛国栋说,2021年以来,冷连轧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实现智慧再升级。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远程智控、“宝罗”集群打造极致能效;智能库区与跨厂区地链构成绿色物流,实现了从立体集成生产到全线数字远程智控的飞跃。一台台机器人逐步上马。面对自动化与大数据结合的新事物,他将带领团队精益求精、再攀高峰。
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让牛国栋激动不已。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已连续三届当选。
“我愿做一道光,照亮更多的人。”牛国栋袒露心扉,立志为企业壮大、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张毅 韩若楠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