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新进展新成效进行梳理研究,形成4方面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其中,有7条为中央驻深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在前海合作区率先试点、争取突破而最终形成的“前海经验”,这意味着又一批综合改革经验从前海走向全国复制推广。
助推外籍人才集聚
为持续激发国际人才创新活力,解决各类外籍人才的出入境和居留便利问题,市有关部门和前海管理局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前海精准对接企业对外籍人才引进需求,制定“前海外籍人才紧缺职业清单”,促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为国际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专业优质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451项。目前,前海国际人才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服务国际人才近60万人次,推动波士顿咨询、爱思唯尔、罗盛、香港政策研究所等知名机构入驻前海国际人才港。
此外,设立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站,将人社、外专、公安有关服务职能整合,实现外国人才服务“三窗合一”,推动公安部门将永久居留审批时间缩短为4个月。
在推动境外专业人才在深圳执业便利化改革方面,前海构建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例如制定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允许持有该清单内20项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在深圳市备案登记后执业;放宽建筑领域执业限制,香港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测量师等11类专业人士可在备案后在前海合作区内直接执业;放宽涉税领域执业限制,截至2022年9月底,已有51家专业机构、482位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其中合资税务师事务所7家、港澳涉税专业人士69名。
打造国际仲裁高地
《通知》提到,深圳国际仲裁院聚焦推动跨境法律服务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率先探索跨境仲裁协作机制,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吸收多家港澳机构签约进驻。发挥国际仲裁“跨境管辖”和“跨境执行”特殊作用,创新“新加坡调解 深圳仲裁”“香港调解 深圳仲裁”等跨境争议解决模式,联合10余家大湾区代表性争议解决机构共同制定粤港澳仲裁调解联盟《联合调解员名册》和《争议解决规则》。
为将国际仲裁大厦打造成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地,前海与多家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仲裁机构签署了在前海开展国际仲裁合作的协议。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名册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覆盖,境外仲裁员达567名,占比超过36.7%,国际化比例全国领先。
保护知识产权,为未来创新护航。为建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与位于前海合作区的两大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和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率先在新兴领域探索建立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机制。联合行政单位、司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华为、腾讯、阿里共同打造“鸿蒙协同云平台”,实现维权证据在线保全、诉求在线响应。统筹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律和技术问题,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有效提升了技术事实认定的中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中规定6种知识产权侵权情形可按获利金额3倍确定赔偿数额,全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推动高端航运要素集聚
2017年3月,“中国前海”船籍港获交通运输部批复设立,标志着前海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变为现实。在此基础上,深圳海事局围绕国际船舶登记入级、船员任职配套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不仅放宽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实施范围、放开外国船舶检验机构资质,还形成了外籍船员在“中国前海”籍船舶上任职的管理制度。
这一改革事项进一步降低深圳国际船舶登记的准入门槛,便利外籍船员在中国籍船舶紧缺岗位任职,有助于吸引外资国际船舶来深登记,加快高端航运要素在深集聚。
此外,为高质量完成在客运码头设置旅客国际中转区这一改革任务,蛇口邮轮母港规划符合口岸监管要求,旅客中转动线最短,且与正常出入境旅客完全隔离的方案,打通港澳高速客船与国际邮轮之间的中转通道。今年7月,蛇口邮轮母港旅客国际中转区通过验收。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前海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25项,其中7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6月,深圳市深改委会议审议决定,授予前海管理局等19个单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
金秋9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促进制度创新工作规程、前海合作区促进制度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着眼解决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深港合作和产业发展。(记者 范宏韬)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